關於咖啡的系譜學

這是發生在一個朋友身上的故事,這故事告訴我們,在台灣,轉個街角就能喝到美味的拿鐵,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。

這個朋友,姑且叫他阿福。阿福不是咖啡控,但他有很多咖啡友,阿福每次總跟著咖啡友逛咖啡店,但他總是只點「拿鐵」,因為美式對他來說傷胃,義式濃縮太強,而且他喜歡,「拉花」。

總之,阿福的領悟,是在一趟法義背包旅行之後降臨。都說這兩國咖啡文化底蘊深,既然人到了巴黎,阿福就找了家街頭咖啡店——是的,就是座位通通面向人行道那種——點了拿鐵。他用不是很輪轉但以為是普世語言的簡單英文,對服務生說:「I want a 喇ㄊㄟˋ」。

不久,服務生端來一杯熱水,裡頭是剛放下去的茶包,還是立頓的。

阿福雞同鴨講,最後只能悶頭喝下那碗紅茶水。

在法國遭遇挫敗,阿福進入義大利國境,心想在義式咖啡的原鄉總不會點錯了吧。他又坐進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前、一杯礦泉水要12歐的咖啡店,跟服務生說,「I want a latte」。

過不久,服務生端出來一杯牛奶。在四周好奇不解的眼光注視下,阿福又低著頭含著淚,一口氣幹光那杯奶。

最後阿福回到台北,第一件事,就是到最近的7-11,用標準中文點一杯拿鐵,大杯不加糖跟奶精帶走。

好啦,小七的部份是虛構,不過前面的糗事,卻是真實的。只能怪,義式咖啡在台灣落地生根二十多年,「在地化」得太成功太徹底。中卡布、熱拿、瑪奇朵…我們點得像是小時喝到大的沙士、珍奶一樣稀鬆平常。結果,就像「趨異演化」(美國牛跟台灣牛?),台灣拿鐵就是跟義大利拿鐵,長得不一樣。

簡單說吧,到義大利想喝拿鐵,請不要直譯,因為Latte在義大利文是「牛奶」的意思,它的義大利學名,叫「Latte Macchiato」。它另外有個貧奶兄弟,名字很像,叫「Caffe Macchiato」,就是「瑪奇朵」,在espresso的基底上,加上奶泡(沒有牛奶),也叫Espresso Macchiato。如果把奶泡換成鮮奶油,這道咖啡就不姓馬,改姓康--「康寶藍」,也就是「Caffe con Panna」。

就連美國變種Caffe Americano,在義大利也有自己的名字,「Caffe Lungo」,意思是「長咖啡」,因為是espresso用水去對。有長咖啡,就有短咖啡,「Caffe Corto」大約一般Espresso(也就是Caffe Normale,或Caffe Classio)的一半,咖啡因最少。有人會將它和「Caffe Ristretto」混為一談,其實後者更濃量更少。如果你今天精神委靡,需要來份「double espresso」,到義大利,請說「Caffe Doppio」。

另外有一個親戚,長得很像,叫Caffe Corretto,直譯中文名就是「正確咖啡」,也就是把Grappa(Brandy之類的也行)加進去,那就是正解啦!

比較容易混淆的親戚,叫摩卡。在台灣,她是加了巧克力的「鴛鴦」,但義大利文的mocha(其實應該是moka)是摩卡咖啡壺的意思。在義大利,牛奶+咖啡+巧克力的組合有:mocaccino、marocchino、bicerin…,起源、作法略有差異,有實驗精神的,可以都點來試試。

想要像電影「藍色情深」(天啊,誰還知道這部片!)裡的茱麗葉畢諾許,把濃縮咖啡淋在一球香草冰淇淋上,麻煩你點「Caffe con gelato」或Caffe Affogato(溺死咖啡)。

最後,麻煩一下,不要去義大利點frappacino,這是蛇頭女巫自己在美國偷生的小孩。如果想點咖啡冰沙,請說Caffe Granita。

聽到頭昏眼花了嗎?那來杯Shakerato冰鎮一下腦袋瓜吧。看英義合體的名字就知道它跟shake有關,就是把espresso搖出泡(但不加奶)--因為義大利人是不喝冰咖啡的,如果你說iced coffee,他還是會幫你在熱的espresso加上冰塊端給你(反正老娘是觀光客,要你管)!

當然如果你還是要點你的卡布,也不會有人阻止你,雖然在義大利,過了早餐時間喝Cappucino--套句貝沛‧塞維尼尼(Beppe Severgnini)在「義大利人正傳」裡講的-是「有違道德」的,但反正你不是義大利人,沒人能阻止你!

(圖片來源: PoPChartLab)

對「關於咖啡的系譜學」的一則回應

發表留言